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于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学制四年,2020年按专业招生。对于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3+3”模式省份要求选考科目必选物理或化学,“3+1+2”模式省份要求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考科目为化学。
1、专业简介
应用化学是一门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应用化学学科历史悠久,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学科。应用化学结合了化学理论、技术与化学工业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精细化学品化学、材料化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和医药化学等多个重要领域。随着国民经济对新型化学化工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行业需求的日益提高,我国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坚定的科学精神、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型或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原理与波谱解析及实验、结构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及实验、精细无机合成及实验。
特色课程:精细有机合成及实验、精细无机合成及实验、仪器分析原理与波谱解析及实验、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和在工厂实习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应用化学是教育部“211工程”建设学科和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材料学科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博士点,化学学科在2020年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26‰(全球第168名,全国高校第26名);同时,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教学团队和湖北省教学名师等教学基地和教学师资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目前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已占60%,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和热心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
应用化学专业发展历史沿革和教学支撑
培养特色:
(1)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式、一体化、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化学教学平台
秉承“精品教育,夯实基础,凸显特色”的教学理念, 聚焦化学学科研究前沿和国家战略性产业需求,依据学校办学方向,在开设了基础化学课程群的同时,围绕能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合成化学等专业方向也开设了强化特色和应用意识的专业课程群,并为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了研究型的前沿化学和应用型的工业化学等拓展课程,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式、一体化、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化学本科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以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或复合型人才。
(2)强调多元融合,拓展社会资源,搭建了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平台
以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教师科研团队为依托,以实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学科竞赛和本科生科研项目为载体,推进科教融合,搭建了校内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平台,支撑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创业意识。
近五年,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共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项,校自主创新本科生项目24项,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指导老师第一)发表科研论文20篇,申请专利6项,授权4项;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湖北省英语翻译大赛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创新成效显著。近五年,有20余名学生因竞赛获奖和科研成果而获得保研资格或作为“具有突出创新能力”考生被录取为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代表性科研成果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1)就业情况
近5年本科毕业生中,8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工作绩效满意度比例超90%。2019届本科毕业生共77人,就业率为94%。
单位性质:2019届本科毕业生已就业群体中,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62%,其次为国有企业,占38%。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其中湖北省就业人数占比48.5%。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以及商务服务业,分别占比27%、24%、21%。面向世界500强或全国500强企业就业比例为30%。
知名企业:华为、中兴通讯、中芯国际、宁德时代、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腾讯、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万华化学、人福药业、福星药业、华新水泥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2)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近5年本科生毕业后国内升学及出国出境比例达36.4%。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出境共32人,占总人数比例41.6%;其中国内升学31人,出国出境1人。免试推荐研究生9人,占比11.7%。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出国(境)去向:主要去向国家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丹麦,深造高校包括美国布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东日本国际大学和丹麦科技大学等。
(3)优秀学生
徐俊,应用化学专业1402班学生,保送攻读本校研究生。本科阶段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十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二等奖、武汉大学部分高校第四届化学科技创新文化节成果二等奖、湖北省英语翻译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二等奖、“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校优秀共产党员”、“校青年五四奖章”和“校最美团支书”等荣誉及称号。
王寅威,应用化学专业1602班学生,预备党员,本科四年必修平均学分绩点班级排名第一,连续三年获“校三好学生”称号,获“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及“社会奖学金”各一次,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并初审通过,现已保送至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肖雪莲,应用化学专业1603班学生,大三学年综测排名年级第五,任学院“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会长,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从大一起就进入老师课题组参与科研,作为成员参加了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负责人主持了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两个项目均以优秀结题。在校第十九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论文一篇,并以共同一作在SCI期刊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发表英文论文一篇。凭借这些科研成果,肖雪莲同学在2019年获得学校保研资格,并已保送至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4)杰出校友
唐浩林
唐浩林,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原工业分析)专业1997级学生,2007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专委会常务理事。唐浩林教授提出的质子交换膜溶胀应力疲劳破坏理论和快速测试方法已成为国际主流方法;开发的国产复合质子交换膜及其膜电极成功装备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并完成车用验证,是我国复合质子膜产业的开创性成果,“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以“我国长寿命复合质子交换膜取得突破进展”为题报道了这一成果;研发了三层共挤异质隔膜的创新技术,近3年已实现产值3.5亿。
马骏
马骏,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5级学生,2012年和2015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和法国巴黎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高能粒子特性的多维度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基于液相低能电子俘获的精准靶向抗癌技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南京市留学人员择优人才项目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为短脉冲辐射仪的自主研制,其中基于加速器的瞬态连续吸收光谱技术和液相X射线光电能谱技术属于国际前沿,曾两次入选“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年度20项具有重要贡献工作”的亮点报道。多次受邀在Miller Conference、Ionizing Process Conference 和Asian Pacific Radiation Chemistry Conference 等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于2014 年获辐射化学最佳青年研究学者,2015 年遴选为法国科学中心的青年代表参加第65届诺贝尔获奖者大会,2016年获著名的日本学术振兴学者奖励。
毕耀
毕耀,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1级学生,201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入选新疆自治区天池百人计划,获评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毕耀创新工作室”获命名“湖北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毕耀博士工作以来长期关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研究,开发了聚羧酸减水剂常温合成技术、混凝土粘度调节剂等新产品新工艺10余项并全部实现转化,应用以来累计实现产值超10亿元,参与创造了C60高强混凝土垂直泵送高度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系列行业领先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