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27 19:34

点击查看“院语新声”系列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A+,位列ESI学科排名1‰,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材料研究与测试分析国家级计量中心、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十余个科研支撑和人才培养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员工350余名,其中教授142名,副教授118人。学科建设了一支以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整体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创新群体等省部级团队15支,2011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2项。近年来,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任务340余项,其他各类各级项目1200余项,取得的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5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另3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已被受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创新,致力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拥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以及湖北省级教师/教学团队称号5个;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长期坚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教学研究项目36项,200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

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围绕“瞄准国际一流、突出行业特色、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秉持“尚德启智、开物铸材”的院训,依托材料学科丰富的科研基地和人力资源优势,营造全学科育人氛围,构建了本科生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开创了以“才思飞扬”材料文化节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品牌,促进了全院师生对材料文化节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认同,形成了人人争做卓越材料人的生动局面。

2010年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上纬杯”全国大学生复合材料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奖130余项。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争相涌现,群星璀璨每年均有项目参加全国“挑战杯”和“创青春”大赛,先后获得全国特等奖、一等奖16项,稳居全国前列学院培养了一批典型团队和优秀个人,其中大学生“新型纳米储能器件团队”获得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郭万里、林常规、赵云龙、熊方宇等4名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赵云龙同学先后获得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作为教育部重点宣传典型人物在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宣传报道。在学生创业实践方面,先后涌现出了彭凡、卢鹏荐、胡涛、李自力等一批有显著影响力的创业先进典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知名企业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00年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在学院以企业或个人命名的奖助学金达64项。近5年来,共颁发社会奖助学金超过570万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国内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广泛认同。近年来50%左右的毕业生会选择考研究生继续学业,包括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继续深造,每年约有50名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前往斯坦福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工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深造。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深厚的行业背景,深受广大招聘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高,主要进入建材、建工、化工、汽车、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就业。

附件下载: